我认为若爷爷多多地去理解自己孙子的话,旺旺就不会想妈妈想到半意识地去咬哺乳期的惠嫂乳房的地步。 爷爷虽对旺旺有好意,但他不理解旺旺的感受。他不敏感,甚至是有点不自然、像广告上的人一样。爷爷是用自编的顺口溜或重复的句子说话、教育孩子的。再说,爷爷重复的这些词语里面有的保持[持有]现代商业化的态度(挣钞票),有的表达出传统的观念(“不打不骂不成人”),就会导致孩子心理更矛盾。一句“张开嘴吃,闭上嘴嚼… …” 就是用来教孩子礼法的。另两句“一口蛋,一口肉,长大了挣钱不发愁”跟“蛋也不吃,肉也不咬,将来怎么挣钞票?”既表达出爷爷的生活观点,更强调爷爷给予旺旺的东西。爷爷认为有了钱就不发愁,但旺旺却很绝望爷爷虽然给孩子最佳、最贵的食品如德芙巧克力、亲亲八宝粥、欧洲全脂粉,这些东西都是工业产品,没有关爱、幸福的滋味[漂亮!]。旺旺要嫂乳房的事之后,爷爷指着全职粉问旺旺“想吃奶?”然后“你怎么能扔这个?你就是这个喂大的!”而旺旺想要的并不是吃奶粉,而是哺乳妈妈奶温暖被关爱的感觉。爷爷的不敏感使孩子更忧伤更知道自己孤独。旺旺两次‘出事’的时候爷爷不由分说就毒打他了。爷爷这样跟不锈钢碗和调羹一样无法满足旺旺对妈妈的渴望。

关于#4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爱肯定是很复杂的观念,而且我认为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看法。据我了解中国人早就有父母为了挣钱离开孩子去工作这样的事情。不过一般来说是因为他们穷得没办法。旺旺的父母[虽]挣了许多钱但是还没有还加[回家]抚养旺旺。因此,有两个可能。第一是他们对旺旺的爱不够,第二是因为他们觉得挣更多钱给旺旺更多机会比较重要所以努力挣钱。关于旺]爷对旺旺的行为,我觉得不算是爱。他和旺旺几乎没有说话,而且他只是骂孩子。我认为他只是保护自己因为旺旺的行为让他[丢][子]了。

对于欧里克提出的问题,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惠嫂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物,也必须代表“母亲”这个概念,所以叙述者没有给读者提供什么关于惠嫂儿子的父亲的信息。这让读者感受惠嫂不只是惠嫂那个人,也是代表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

很有道理的分析!

对我来说《哺乳期的女人》是有点儿糊涂的故事。这是因为我觉得每个人物没有一个清楚的象征或作者没有说谁是理想的人谁不是理想的人,所有的人物有他们自己的短点和长处。我读这片小说的时候发现我没有同情一些的人物。

实际生活中的人,也常常是优缺点并存的,不是吗?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角色都是善恶分明的。:)

旺爷发现旺旺吃了惠嫂的奶汁以后向他问“谁教你的?”旺旺的行为不是爷爷教的,也不是爸爸妈妈教的。我认为也不是电视教的,而是孩子的本能。这让旺旺像动物,让读者考虑年轻人都出镇子去对留在家的人,尤其是孩子有什么影响。难道这种现象让留在镇子的人都变成动物吗?

 

第3个问题:

我认为旺旺咬了惠嫂的乳房之后,旺爷的反应是那么严重因为两个原因。首先,旺爷对这件事情丢面子而且觉得很不好意思。其次,归根结蒂,旺爷知道他没办法给旺旺提供他最需要的东西——妈妈的奶汁。虽然他告诉旺旺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有钱和饭吃,但是在他心理他知道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办法给旺旺提供妈妈的奶汁,他可能对自己觉得很失望。

 

我想回答第十三题。旺爷曾说,旺旺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被现代的电视教坏了。可是,虽然电视可能有部分的影响,看顾旺旺的爷爷却完全忽略了旺旺想念妈妈的感情。旺爷并没有尝试了解旺旺心理的忧伤,兼再三把事故的责任放在旺旺的身上,这的确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然而,爷爷对旺旺造成最大的创伤并不是皮外伤,而是永远会留在他心中深刻的疤痕。

我觉得欧里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惠嫂的儿子的父亲连一次也没有提出了。我觉得作用是强调惠嫂和旺旺的关系。而且,我觉得作者想要告诉我们,惠嫂的选择都是他自己的,没有别人的影响。

 

一)旺旺的爷爷为什么说:现在的中国女人不行的,没水分,肚子让国家计划了。在这个句子里,《肚子》有什么意思?

二)你们觉得营养奶湖,那样科技做的营养可以让人们更健康?还是太危险了吗?你自己吃什么东西?你们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还是放味道,方便放在第一位?是一种平衡吗?

#13。对我来说,旺旺爷说“我从来都没有和他说过那些… …” 表达旺旺爷真不了解旺旺的行为。 他的说法表达他觉得旺旺的行为跟性有关。 但,上课的时候我们同意旺旺咬惠嫂的乳房因为他很想她的妈妈。那,对我来说旺旺是最同情的角色。 回答柯碧琳最后的问题,在我的”人的性感”的课我们刚谈电视包括性的行为对孩子的性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觉得旺旺爷的说法有道理,但他不明白旺旺的最重要的原因:要一个妈妈。

孔文利的问题是我们对“不打不骂不成人”有什么看法。我自己同意这个说法因为如果我们没有人让我们越来越好,越来越用功等等,我们会自己做吗?我觉得即使我们试试全力改善,改善大概还不够。我们需要别人让我门最好。

我想谈谈几个同学提出的有关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本故事的结尾的问题。首先,爱心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表达;父母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基础是其中一个。因此,依我看,作者描述旺旺父母的工作生活的时候,不只是批评现代化带来的产业化与物质化,也是断言因为现代化给发展中国家的人带来了这样一个复杂而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爱的表达,必然也会有很大的变化。的确,卖大学和买房子是现代的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所以,父母愿意极力在这些方面帮助孩子无疑是一种爱。然而,旺旺因为年龄还不够大,大概理解不了这种表达爱心的方式。他需要的则是一种可触知的爱,所以他才去找他从来没经历过的喂奶之爱心。具有讽刺性的是,不但旺旺没有镇里的人错认为他有的色情意识,而且故事的结尾意味着可能是惠嫂的性欲被旺旺的行为勾起了,因为母兽凶悍异常地吼这个意象除了母亲保护孩子,可能还有母兽发情的含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再考虑到惠嫂好像没有丈夫或不跟他住在一起,本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在喂奶这个行动里寻找他们缺乏的基本而重要的感情:父母对孩子的爱或两性之间的亲昵。

旺爷说,“不打不骂不成人”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如果你字面地看这句话,我认为不一定有道理。有很多没有受到痛打和责骂的人还成为非常好的人。在我看来,句子的含蓄的意思是没有通过痛苦,比较难的经理就没办法成为成熟的人。因为我这样看这句话的意思,所以我认为用这样的推理解释旺爷对旺旺的惩罚不合适。旺旺做的事情一定不好,可是他是小孩子,再则惠嫂没有生他的气。我认为旺爷对他太严格了。

 

大家好!我们已经开学四个星期了。你感觉怎么样?

就像我说过的,要想上好一门课,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必须的。我只有了解了你的真实想法,才能相应地作出调整,从而把这门课上得更好。

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问卷调查(survey),5分钟左右就可以做完。请大家跟我一起努力,找到最适合我们的学习方式。

课程反馈:  http://www.surveymonkey.com/s/F8W53Z2

我想回答第九和第十个问题联合在一起。好几个人好像对故事结尾的意义不清楚。我是这么理解的。我们知道镇民都误会旺旺的举动,以为他咬惠嫂乳房的事跟性行为相关。再说,没有指出、澄清这个误会的人。那么,第二次听到惠嫂失声喊道旺旺的名字、伤心地叫旺爷,左邻右舍都想当然地以为旺旺又做坏事了,说他又“出事”了、“好不了”。就此,很绝望的、害怕的旺旺已经躲在家里了。很多人再次围过去。他们都很好奇地看站在旺爷家门口的惠嫂。他们这么围过去很像许多野兽围攻猎物,而这个猎物就是旺旺。惠嫂让旺旺吃自己奶时,她已经把旺旺当成收养儿子、婴孩的哥哥了。惠嫂在结尾里的举动确认这个新关系。因而在这次被包围的时候惠嫂母性本能突然发作地厉害。她就变得像“母兽”一样凶,不顾死活的去保护自己幼兽。她需要保护这个无辜、无防御、绝望、缺母爱的小孩。她不想再让镇民误会旺旺、让爷爷误会旺旺、让旺旺被爷爷挨揍。镇民都不理解旺旺的举动、不理解他的痛苦。因此她就在这个时候凶悍异常地吼道“你们走!走!你们知道什么?”我认为在这个故事里,而且特别是在结尾里,惠嫂就当母亲身份的化身。

很抱歉,我发现以前的词汇表里有一些声调错误。所以,我做了一个新的词汇表。请大家去重新下载。

谢谢徐美霖的提醒。

在《哺乳期的女人》最終行中,惠嫂為甚麼對召集的群眾吼道?斷橋鎮的群眾對故事結果有甚麼影響?

上课的时候大家谈了旺旺的不锈钢的碗有什么意义。我们决定了作者提到了不锈钢的碗来做个对比。作者描述不锈钢的碗的时候他写了“看不出磨损与修饰”(3)。在我看来叙述者用了这些词是为了强调用不锈钢的碗来喂孩子的不自然,无法无天的做法。当然人们的身体会老了;要是看见一个中年人或老人,在他们的脸上会看得出来“磨损”和皱纹。但是不锈钢的用品没有自然的过程,跟人类不一样因为不要按照天道。总之,作者用了不锈钢的碗和乳房的对比来批评这个培养孩子的方法。

本故事的叙述者好像没有给读者提供任何有关惠嫂儿子的父亲的信息。你们觉得这在故事中起了什么作用和有什么意义呢?

你们觉得旺爷听到旺旺咬了惠嫂的乳房以后的反应怎么样?你觉得打孩子是很合适的惩罚吗?而且,他对惠嫂的行为好不好?

我们上课的时候提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什呢?旺旺的爷爷在故事最后的部分还在惩罚旺旺。好像旺爷很严格,但是他的残酷能不能算爱?他只在保护旺旺吗?

我们知道旺旺被惠嫂的奶汁吸引住,但是惠嫂也对旺旺很亲切,旺旺好像也吸引她。惠嫂已经有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这样被旺旺吸引住?

 

我也不太明白故事的结尾。我看故事的第一部分的时候,我以为旺旺咬惠嫂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最不高兴的人就是旺旺。旺王决定不哺乳是在我们的意料之外的。他这样做让惠嫂非常伤心。为什么?这个故事很好的描述孩子想念父母的感情。同时,我们可能也要好好地看妈妈对孩子的感情。

《哺乳期的女人》是个关于经济化与传统之间冲突的故事。 按照故事的最后,你们觉得哪一方面是更强健的?而且,小村不良的流言蜚语是属于哪一组,现代化还是传统?终于,哪一个是带来最不好的影响?

毕飞宇在文章的第一段说“断桥镇的年轻人沿着水路消逝得无影无踪,都来不及在水面上留下背影。”你认为这个跟故事的情节有什么关系?

 

我不懂这个故事的结尾。 惠嫂在跟谁说话? 他们不懂什么?

在故事里的最后一段(第二十段)作者用了“母兽”和“凶悍异常地吼”来形容惠嫂,为什么?有什么意义?

我要问的是作者用乳房要表现什么?他用很多字描述毁嫂的乳房这有什么作用?再说,你们猜到了最后毁嫂的行动吗?你们对她的行动有什么反映,对镇人的反映要说什么?

我们今天上课的时候谈在第一页“那时侯奶奶还没有埋到后山去”的一句话,谈这句话为什么用“埋”,不用“出事”。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在第七页毕飞宇写了”人们看见惠嫂拍门的样子就知道旺旺这小东西又‘出事’了。” 你们认为毕飞宇为什么决定这次用“出事”?第七页的跟第一页的有什么差别?而且“出事” 为什么还在引号里,有引号的字和没有引号的有什么差别?

旺爷跟惠嫂谈话的时候说,“我从来都没有和他说过那些,从来没有。 都是现在的电视教坏了”。你们对他说的有什么看法? 他说的有道理吗?现代的电视和电子仪器对小孩子有什么影响?带来好处吗?弊病呢?

你们对旺旺爷的观点:“不打不骂不成人“ 有什么看法?

为什么只有惠嫂才理解旺旺的呢?是因为她是个母亲吗?但旺旺无法承受惠嫂的恩惠因为她不是旺旺的妈妈。 可是旺旺的妈妈也给不了他奶吃。旺旺要永远缺乏有母亲的感觉吗?你们觉得惠嫂怎么能帮助旺旺呢?

惠嫂被汪汪[旺旺]攻击后,情绪正处于低落和受惊的状态。然而,当村里的人们拿惠嫂的情况来开玩笑的时候,在她心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虽然惠嫂也笑了,可是她心里真的觉得这只是一场误会,值得一笑吗?

这个故事最令我惊讶的是虽然内容跟同性恋有直接的关系,[但]同性恋好像究竟[并]不是故事的主题,巴金没直接讨论[评论],也没提出意见。这可能是因为叙述者是小孩子,不知道女性的妈妈和男性的妈妈有什么不同。那么,人们长大怎么[“了解”更好]到女性的妈妈和男性的妈妈的不同[呢]?就通过社会的影响学到。叙述者发现他第二的母亲是男人没什么特别的看法,但是像我们成人的反应比较复杂。巴金这样让我们发现社会对我们思想的影响。

不错,观点很深刻。

下周三的小考,考试范围只是前60个词汇,而不是前一半文章的所有词汇。特此说明!

《第二的母亲》中关于同性恋的问题很明显,但故事里的“我”表示[表现出]许多孩子面临更大规模的挑战。世界上有很多没有所谓的“传统”有父母及孩子的家庭[世界上有很多家庭并没有所谓的“传统”家庭结构——不是由父母及孩子组成]。有时是老人或伯叔姑舅姨养孩子而有时有两个同性恋者收养孩子。像这样的家庭基本上没有问题因为小孩有没有真正的“妈妈”不重要,反而唯一的养孩子的条件是照顾,爱孩子。[在]小孩看来,第二的母亲主要人物不是同性恋者,而是提供他没想到的母爱。《第二的母亲》仿佛提出很敏感的题目,不过这篇文章有更简单感情孩子的意义。

《第二的母亲》的第一句话是 “人家都叫我作孤儿。”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合适的开头,因为叙述者在故事里其实当了两次孤儿:第一次是其亲生父母过世的时候, 第二次是其舒服[叔父]死亡而他与 “第二的母亲” 失去联系的时候。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一句话,叙述者表示他为了同情像 “第二的母亲” 那样脆弱性格的人并诅咒压迫他们的那个不合理的制度而活下去。 换一句话说, “第二的母亲” 给了叙述者一个继续活着的理由。在我看来,“第二的母亲” 给叙述者这个活着的理由或动力,等于给叙述者生活本身。 因此,“第二的母亲” 真的能说[“可以说”更好]是叙述者的母亲; 而且,因为她在叙述者的生活中象征着一个理想、一个斗争,所以她[“将”更漂亮]永远跟叙述者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叙述者认识了他 “第二的母亲,” 所以他再也不会当孤儿了。

很精彩的评论!

好漂亮的语句!

主角意识到他的“第二个母亲”是个男子的时候,作者还用“她”那个字来描述她。我认为原因就是因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那个人的性别,而是她跟主角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主角把她当作[他]的母亲,而且“她”这个字代表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

同性恋并不是《第二的母亲》的主题。对我来说小说的主题就是母子关系。所谓的妈妈其实是一个男人强调[了]要一个母亲的愿望。妈妈是一个男人的重要性就是在[在于]不管他的妈妈是不是女人,[“我”]只想[要]妈妈的爱。要是戏子是女人的话,我的愿望对读者并不那么深刻。

在 《第二的母亲》故事中, 作者提出了一见很复杂的情况关于男人与女人的性别角色[一个关于男女性别角色的复杂情况]。 这个故事里的婶婶原来是 一个男的, 但是[看上去]完全体现[是]一个温柔的女性, 他的声音,动作都是很女人的, 再说比 ‘我’ 的 第一的母亲[婶母]更亲切。 这个故[事]显示[说明], 一个人的生理, 与[他/她][心理]性别没有关[系]

根据我组今天的讨论,我觉得故事中,婶母心中的感情是并不能[“无法”更好]用普通的言语来形容的。在一方面,婶母看到主角,仿佛再一次遇到久经诀别的小弟弟时,心里固然开心。同一个时候[同时],当她开始跟主角说话时,渐渐地,她以前所被迫出卖自己皮肉与在戏子团[戏班子]所受的痛苦的回忆也回来了。这种矛盾的感情,究竟可以说是愉快[还]是悲哀呢?我[]到的结论就是,婶母所经历的感觉,毕竟既不单是甜也不单是苦,而是包含了美好回忆的悲哀。一生悔恨过去,而又得不到真正的快乐,这就是婶母悲惨的命运。

很好的评论!

我们上课的时候[讨]论过《第二的母亲》和《霸王别姬》的相似性。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方面是[]蝶衣非常像第二的母亲。两个都是为了[因为]贫困这个原因被戏院卖了[卖给戏院]。因为他们都是比较美的男人,他们非做女角不可。然后,他们两个都得跟大人老爷有性关系。因此,他们两个自己的性别变糊涂了。在我看来,问题是从北京戏[京剧]开始[]。如果他们[谁?程蝶衣们还是京剧老板?指代不清楚]不需要做女角,我觉得他们的性别一定不会有这样的冲突。

对我来说《第二的母亲》这个文章也能在现代的社会有意义。虽然这个故事确实比较悲惨,但是你想如果没有找到他第二的母亲的话,他的生活会有多么难过?虽然不是[他]真正的妈妈,但是我觉得第二的母亲对的影响其实相当大。文章里说“我得到了许多糖果、爱抚、鼓励、和温暖,”明明描述第二的母亲和“我”之间的关系充满爱。由于有新妈妈,“【我】回家来就不觉得寂寞和单调了。我也不在妒忌那个有母亲的小厮了。”因此,好像这个故事的教训[为什么是“教训”?]之一就是不管是不是真正的妈妈,生活中有“妈妈”这个角色就好多了。

对我来说,张老师周三上课的时候提出的“家庭”问题很有意思。在《第二的母亲》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三个人物都缺乏家庭的一部分。 叔父没有太太了,因此他找那个姨太太,送给她以前的太太的东西。“我”没有母亲了,因此把叔父的姨太太叫做“妈妈”。姨太太很久没有见她的弟弟了,因此她愿意照料“我”,抚摸和抱他。 乍一看,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好像是个典型的家庭。但是,他们都不能完全代替其他的人缺乏的家人。 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故事结束的时候,他们三个人都不在一起了。故事的结束[结尾]让我很难过,因为看故事的时候,我希望他们都能一起生活。但是,他们三个人一起做个[组成的]家庭一定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接受]。

虽然《第二的母亲》的内容针对一个有争议的题目[“话题”更好](同性恋),但是它主要地针对人类性与社会制度。由于巴金决定描述他的人物的人类性,而不只针对第二母亲所谓的“特点”因此他的故事能令人特别感动,这就是《第二的母亲》很明显的优点。叙述者长大了以后,回头考虑他童年的生活时,读者就感到故事的影响——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无法不接受社会制度的影响、都会被社会折磨成第二的母亲那摸样。

请大家点击下面的链接,选择你最想看那两部中文电影。 (注意,请只选两个)

Click here to take survey

在我看来,《第二的母亲》很明显的表现出社会对个人有什么具体的影响。长大的时候,人们虽然可能不同意社会的想法做法,但是还受到了社会影响。比如故事里的第二个妈妈,她表面上已经变成了女人,她受到了社会的影响(她的戏班子的影响)不过她还是觉得自己是男生,她提到自己的时候用“他”故事里的“我”能把他叔父的姨太太当成他的妈妈,是因为首先他真想要个妈妈其次,他认识他“第二个妈妈”的时候他还算小孩,还没有受到社会的影响。我觉得要是他长大了,才认识那个“女人”听她解释她的故事,很可能他不能接受,不会把那个女人当他妈妈。总之,故事里的“我”的年级[年纪]对故事的情节很重要。

通过这[]短篇小说,巴金探究什么是妈妈?的概念。跟主角有关系的女性有三位。 第一位是主角亲生母亲。她生了主角于是当他的母亲了。然而主角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使得主角记不得母亲的样子,对亲生母亲毫无亲情。因为母亲过世,没机会抚养孩子,就无法当妈妈。第二个女性是主角婶母。对主角而言,婶母是个可怕、毫不亲切的妇人。过世的婶母自己没生过孩子。她虽然抚养了主角,但主角从她那里并[]曾得着什么温暖。婶母之所以无法当妈妈是因为她并[]给主角妈妈的慈爱。第三个女性是照料主角的老妈子。老妈子照料主角不是自愿的,而是因为是她的工作。再者,老妈子的世界跟主角的世界究竟不同。老妈子无法做寂寞的主角的伴侣,无法填满主角心里的空虚,也无法当他的妈妈。‘亲生母亲’、‘婶母’、‘老妈子’三个称呼都包含着跟妈妈相关的一个字,然而这三位女性都缺少当妈妈的特质。真的女人不当妈妈,而当妈妈的人却是[“扮演”更好]女人的男性戏子。这个男人失去了自己的妈妈,失去了自己的弟弟、失去了自己的身份。但是他却比真女人还更女人因为她有当妈妈的特质。他自愿地既抚养、照料、体贴、陪伴主角。 此人虽然脆弱,[]把自己所失去的怜爱、鼓励及家属感[归属感]全送到主角身上。他跟主角虽然只有三年的接触,但这个妈妈给予主角的关爱[]无限以及无价的。这种人才能算妈妈。

以前我们说一个妈妈需要是一位女性还有[“并”更好]自己分娩她的孩子。但现在我们说继母和养母还等于“妈妈”的省份[身份]。在《第二的母亲》中,第二的母亲不是一个典型的妈妈、因为她真的[其实]是一个男人,还有[而且]她是叙述者的叔父的姨太太。 但我觉得巴金的最总体的观点是这两个不典型的事情不是那么重要。 第二的母亲常常抚摸和关心叙述者的生活。  对我来说巴金要说很多人会变成[有资格得到]妈妈的称呼,按照故事里第二的母亲的行为[只要他们像故事里的第二的母亲那么做]。性[别]不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第二个母亲》中,叙述者把他所谓的[实际上]哥哥叫做“妈妈”。虽然叙述者知道他所谓的[这个]哥哥当然是男人,但他是不是[“是否”更好]还下意识地认为哥哥真的是他的妈妈,而且这样的想法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影响?我自己觉得这样的想法大概对他的成长有坏处因为哥哥并不是妈妈,但我也认为他的想法有好处因为最重要的是他跟他的家庭有联系。在这样的情况[],我最终觉得好处比坏处重要得多。

« Previous Page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