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一个学期眨眼之间就过去了。回想我刚刚开始建立这个网站的情景,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很高兴与各位度过了一个十分愉快的学期。你们的努力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多么的值得,你们的聪颖让我暗自感叹作为一个明德老师是何等的幸运。尽管有的时候我很严格,但是请你们相信,我是爱你们的。只是作为一个老师,我表达爱的方式与你们的同龄的朋友会有所不同。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中文也不例外。在祝贺各位本学期有所收获的同时,我也衷心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你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并将学习继续下去。终有一天,你会为你曾经的付出感到无比的骄傲。

是的,你们已经是我的骄傲。

 

再过几天,就有一些同学要光荣毕业离开这里了。再过两个月,我也即将远去。但我相信,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我们共同度过的这段时光会变成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各位珍重!

后会有期!

阿成的故事《周同学》是关于所谓的好同学与所谓的坏同学。 作者自己说这样分别同学不太合适因为“好”的同学有的时候比“坏”的同学坏。 我小的时候认识了几个“坏” 同学。 其实 他们不是坏同学,但是老师不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比较喧闹。目前,这些“坏” 同学快要毕业了, 许多上了美国最有名的大学之一, 也已经影响了他们的社会。 据我所知,很难说谁是一个好同学谁是一个坏同学。再说,在故事里,做一个好同学只是一个外表, 假装自己很厉害。 实际上,一个人是一个好同学或者一个坏同学一点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果你是一个好人。

《周同学》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在明德的一件事。几年以前,经济衰退的时候,明德大学决定周末的时候休养中心会关门了。大家一听到这条消息就很着急,因为周末是学生最常喝醉的时间,休养中心关门很危险。现在,新学生进入明德的时候得学一个人喝醉的时候你应该做什么。这样,学生很有责任。这种责任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大家的安全依学生的关心而定。在《周同学》里,同学们都有类似的责任,但是因为好同学不在乎周同学怎么样,所以他的安全被威胁。虽然在明德学生负责任的系统成功,但是在《周同学》一样的系统失败了因为没有谁关心周同学。

 

阿成使用“好”于“坏”那么简单的词汇归类同学们为了描写普遍人性,但他故事里表达的人物的并不一定是“好”或“坏”的人,反而这两字不能够描述天下的人,这样的分类不足。《周同学》中的“我”描述的好同学不一定是好的,还有坏同学不一定是怀的,他自己是例外。同学们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地被归分的,全人类中有很多“灰色的分类,”有很多种类。然而,社会时常拥有很少分类来分为众人,但是这样用不妥的分类各是各种的人们并不合适,不体谅人们的个性。如果一个独特的人被除外社会的少分类的话,就会感觉在社会没有地位,不属于社会。阿成采用他的电影来批评社会的归类积习。

我認為阿成之所以寫這篇小說的原因之一大概是他想主張人類的平等, 批評把人分類為不同的, 之間存在著根本矛盾的組。 首先, 我覺得阿成以 學生會作為故事背景很合適, 因為上學期間是人們之間的不平等非常明顯的一段時間。  阿成在故事的開頭就開始表示他對人們的區分的不滿。 他在第四段寫道: “好同學 與壞同學的根本區別在於, 壞同學並不歧視好同學, 而好同學卻始終堅持其是壞同學”; 通過這具有諷刺性的一句話, 阿成斷言著一組人的真的特性經常跟別人以為他們有的截然不同, 因此, 像”好同學” 和 “壞同學” 這樣的分類其實是沒有甚麼意義的。 除此之外, 阿成在故事裡也表示他對人們的冷漠與麻木的不安。比阿成的同學對周同學喝青視而不見更厲害的是, 阿成最開始認為自己因為是所謂的 “壞同學” 而無法勸周同學這個本來是一個 “好同學” 的人。這就表明了人們給自己創造的區分經常是非常不合理的。

我们上课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周同学》的主题:同学们的麻木。 虽然周同学喝越来越多的酒,但除了“我”以外所有的同学们都不管他。这个麻木是怎么造成的?对我来说有一个很可能的原因。虽然周同学以前是一个好同学,现在对别同学来看他只是一个司机。 所以,在对别同学们没有什么作又能给。他们不能拉关系。那,他们不在乎他喝不喝酒。我觉得阿成用同学们的麻木来批评中国社会的一部分。同学们只管他们怎么成功,不管别人。对我来说,那形容一种坏人,不形容好人。

在我看来,别人对你的有什么期望是《周同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因为我们觉得最舒服的时候是什么都很整齐,很安定,所以我们很喜欢分开东西,做分类。这习惯不只包括东西,还能包括人们、动作。阿成,叙述者,给读者很清楚地讲社会怎么把人们分开。大家很容易地分开好同学和坏同学。我们把两个分类分开之后,很难改我们的想法。这现象的后果就是我们以后会对好同学和坏同学有不同的期望:好同学会得到好工作、高收入等等,坏同学会得到一个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收入不太多。因为我们有上述的想法,因此好同学和坏同学会觉得社会给他们压力跟上大家的期望。

故事中,‘麻木’被誉为一种武器;同学们用‘麻木’来隔离周同学,而阿成的旧同事们则用‘麻木’来警惕他。虽然他们的情况不同,但是周同学和阿城都是理所当然的受害者。 由于他们身边的人对他们的行为‘麻木’,他们在根本上与陌生人完全没有分别,而错失了指导的他们也当然没有可能改正自己的短处。在一个日益商业化及现代化的社会里,人们常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同时就忽略了身边的同胞。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利用‘麻木’来伤害别人的罪人,或者是受害者。在故事的尾声,阿成终于摆脱了‘麻木’,而成为了周同学肉体和精神上的救星。我深信作者就是希望使用阿成勇敢的选择来鼓励我们远离‘麻木’,向身边的人伸出我们的手,一齐度过生命中种种的困难。

《十七岁的单车》这部电影的故事和意义跟北京的社会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它英文名字是“Beijing Bicycle”,意思就是“北京单车”。 依我看,这个英文名字很合适,因为这部电影的故事在北京,才有那么大的意义。如果这部电影在美国的话,小坚和阿贵的单车问题就会好像很奇怪。我们上课的时候讨论过单车在中国有什么样的符号意义。在中国,单车不但代表自由和一种交通工具,而且也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甚者有的人靠单车来生存。 但是在美国,单车没有一样重要的地位,因此从一个美国人来看,他们那么重视单车没有道理。换句来说,观众了解北京的文化才能真正地同情故事里的人物。

通过《周同学》阿成向读者阐明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大道理:人和别人建立关系经常仅仅是为了无耻地利用那个人。如果一个人生活上没有成功,那么那个人就对别人没有任何用,因此别人不会主动地跟他建立关系。这样作家就让读者考虑到两件主要事情。一是社会对“成功”这个词下的定义之武断。在居多人眼里,成功等于发财、有权力。作家让读者思考我们下这样的定义的原因。难道发财、有权力是生活最重要的两件事?作一个坚持自己原则的人难道也不是一个成功的方式吗?二是社会对“好”和“坏”、“正确”和“不正确”下的定义之武断。“好”和“坏”是我们用来分类的两个概念。因此这两个概念并不自然。一个社会里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好或者完全的坏的事和人。然而我们却把一个人为的、非理性的界限强加在好坏两概念之间。这就使得我们叫坏的事和人经常有好的一大方面,而且我们叫好的事和人经常有坏的一大方面。比如说,阿成可能上学的时候调皮,但是他还是很关心别人,然而“好”同学因为周同学没钱也没权力却不关他生死。我们依赖这一个界限让社会保持稳定、使永存。难道这不是一个很可怖的念头吗。我们这么下定义、这么对待别人哪人道呢?我认为作者想让我们意识到社会里的这些问题、鼓励我们深深地考虑我们怎么应该看待这两个概念。

我认为故事里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就是叙述者说,“后来一次出公差,在火车上那位同事告诉我, 你看到的那些问题大家都看出来了,但不说”。叙述者形容的是人们常常麻木的现象。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题目。如果一个人看到坏事,是不是他们的责任做什么?如果他们什么都不做,我们还可以怪他们吗?人们到底有什么帮其他人的责任?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其实,一般的“好”人还会有的时候有一点麻木。这个让他们坏人吗?在我看来,阿成用好坏同学,这个对比,来分析麻木的现象。因为只有叙述者(一个坏同学)帮助周同学,所以我认为阿成要让读者思考好,坏的帽子。好人可能不怎么好,坏人不怎么坏。

 

有幾個同學已經說了, 《十七歲的單車》的主要人物是阿貴、小堅和他們的朋友。 然而, 這部電影裡另外還有一個很特殊的人物, 就是穿她老闆的高跟鞋的女佣 Qin。 你們認為 Qin 這個人物在電影中起了甚麼作用和有甚麼意義?

 

我先想说,这是按照这故事是阿成自己的经年的我的看法来分析的我思我在。阿成先说他并不算个“好同学”而只是因为他现在是作家了所以同学们请他来参加聚会。反面,周同学现在只是司机了而只是因为他以前算最“好同学”所以来参加集会。我觉得阿成不是为了说不可以看以前的情况来判断后来的结果,而她是为了说“好同学”、“坏同学”这样的社会给人体的绰号不但没有真正的意义,而且不让人脱离这样社会造的先人之见。虽然阿成不在乎,他自己还觉得他是算“坏同学,” 再说周同学不能脱离“好同学”这个称呼给他的压力,结果是因为司机不算一个“好同学” 的工作所以他并没有幸福。

《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关于自行车重要性的电影。阿贵需要车,要不然没有工作,小监也需要车,要不然女朋友和同学的尊敬都没了。电影的情节依靠这个矛盾。你觉得谁更值得自行车,阿贵还是小监?一方面,工作很重要,另一方面小监也花了钱买车。

 

飞达快递公司的经理总小瞧公司聘用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他眼里,这些人不算人,而更像动物。他很享受,甚至是滥用,自己对这些人员的权力。他的一句话可以完全地改变小贵和其他人员的命运。而他仅仅是北京这个大都的一名小经理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到底有什么权利、什么资格那么武断地决定另一个人的命运呢?这个情况代表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你们觉得一个人决定其他个人的命运这件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算是有互利的呢?

 

电影中两个主女人物加什么意义。穿长裙子的女人为什么不说话?再说,全电影中你觉得为什么没有很多对话?

在《十七岁的单车》这个电影里,单车代表自由。你们觉得单车为什么代表自由,而且这个比喻靠不靠电影在中国,电影在城市什么的?

阿成写的《周同学》描述了一个普遍的晚会——同学们来参加晚会看老朋友、喝酒、谈话。但是从故事的开始,阿成用的语言给读者看叙述者是怎么看待这种“普遍”的聚餐。故事的开头,叙述者讨论好同学对坏同学的歧视, 让读者感到坏同学的隔离感。阿成继续描述同学在聚餐的行为,不断地接电话聊天、干杯、再节电话等。从他的叙述读者可发现,这些同学们不是为看老朋友而参加聚餐,反而是为了造新的关系而来饭馆。手机联系起来了同学们与外边的生活,保证他们不会在参加聚餐时浪费时间、省略利益的机会。到底,这些所谓的同学们与陌生人一样, 已经彼此不认识而不在乎人家生活情况如何。

我认为阿城运用“好同学”这个说法来做个反语的比较。作者的根本主题是“好同学”不如“好人,”而且中国社会重视“好同学”这个概念。在文章里,“好同学”是不真正的人——他们做的事情和选的朋友都是为了看对自己有什么利益。这个是很反语的一个概念。阿城运用主角来区分“好同学”和“好人”的概念。虽然主角是个“坏同学,”但是他是唯一个愿意帮周同学送回家的人——他是一个“好人”。我认为作者想说有道德的人常常不受到社会的接受。

 

从〈周同学〉的开头,叙述者一直对“好同学/坏同学”这个对分表示不满意感。 而且,他一到聚餐就开始批评他的同学们,把自己与同学们清楚的分别。那叙述者为什么肯去同学的聚餐呢?

《十七岁的单车》 针对年轻人的生活,也针对外地人与老北京人的生活情况。 大家觉得这部电影主要地算是个青春片还是一个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电影?

你认为电影最后的镜头想说什么?主角被拳打了之后,为什么把他的车带走?这个对他的人气能够表达什么?

武明辉

我认为《十七岁的单车》最重要的人物是jian和guei (和她们的朋友。)我觉得他们的身份很容易解释,他们对电影的作用很清楚。但是,我觉得那个“城市 的女人” (其实她也是从农村来的,她也是普通的人)的作用比较复杂。你们觉得她在电影里表达什么?

你们觉得抽烟在电影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尤其是是七岁的孩子抽烟?对我来说抽烟可以算是比较大人的事,所以主角抽烟的时候是不是描述他们成熟的过程?

对我来说《周同学》最大的特点在于故事的情节。除了开头的一部分以外,故事的细节都是关于学生的一次聚餐。这样的话,阿成可以非常仔细地写他的故事而且可以努力写故事里的细节。结果是他写的字差不多都对故事有很大的意义。比如,她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好同学和坏同学上学的时候到底有什么区别,但是从他写的字读者能猜到好同学是指得到成功的那样的同学。他这样分学生是给读者解释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富人对穷人的行为。阿成是故意写“歧视”这个词而且用他来描述好同学因为他觉得富人一直都对穷人不好。从周同学的例子来看,这个观点很明显。虽然他以前算是好同学,但现在因为他是个司机而没有什么地位他们开聚餐的时候一直都忽略他。周同学喝了醉以后好同学也不管他。这个情况就表示地位在中国社会里的重要。

《十七岁的单车》这部电影的情节跟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两个题目有关系。小坚和阿贵都不是很有钱的人,因此有很多关于钱的问题。你们认为电影情节为什么也有邻居女佣的这部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虽然Jian角色的家庭情况很痛苦,但我不能同情他。你们觉得王小帅要看客同情Guei和Jian吗?为什么? 看的时候,你们同情谁?

《十七岁的单车》有两个女的主人公,Guo liangui 迷上的女孩和Jian迷上的。在我看来,导演要我们用她们做个对比。你觉得这对比有什么意义?怎么帮助我们更了解Guo liangui 和Jian?

好像电影里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不太好。同学们的关系怎么样?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怎么样?儿子和父亲的关系怎么样?电影有没有好的关系?如果没有的话,为什么?

这部电影描述了几个暴力场景: 例如在电影的结尾主角使用了一个石头打那个土霸。 你们认为,在什么情况,用暴力是 合适的?

电影中很多次,人物们对面站着什么都不说,只彼此看着。你们认为导演为什么让演员这样做?

在电影的结尾,主人公消失于人群中,导演究竟企图表达什么?你们认为最后的片段是代表在北京市里还有其他无数跟主角一样在受苦的外省劳动者吗?

1.  【文化背景】自行车在中国的符号意义?

2.  电影最一开始的一组问话的镜头有什么意义?

3.  自行车对两个主人公分别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自行车对他们有什么意义?

4.  有人说这是“青春片”,你同意否?

5.  比较“十七岁的单车”和“Beijing Bicycle”,你觉得哪个名字更能表现导演的意图?

好同学和坏同学是不是代表谁在职务上得到成功?周同学为什么还参加他们的聚餐呢?最后,根据别人对他的行为,周同学还能算是好同学吗?

按照故事的结构,好坏同学的分类不决定人的生活终于怎样。您觉得什么因素决定故事里的人物的命运?

這篇小說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那表達阿成對其同學說 「不用管他」 的反應的一段話 (「我厭惡……」)。你們覺得這段話反映了敘述者的甚麼思想?

 

你们觉得周同学为什么跟阿成说话?以前阿成算坏同学,周同学是好同学。从他们一起学习的时候到集会的时候有什么变化让周同学象阿成咨询?

我觉得故事最后是《周同学》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周同学说他“有一肚子话要说啊。”他想告诉阿成什么?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阿成为什么不让周同学说出他想说的话?是不是阿成知道周同学要说什么,但是不能接受事实?

阿成为什么强调自己不是个好奇的人呢?(2页左栏倒数第四断最后一句:“在加上我并不是个好奇的人”)你们对他这个对自己的判断有什么看法?你们看完了故事同意他这句话吗?

阿成说,一个人有一次告诉他,“麻木比机警更厉害。”你们认为呢?阿成为什么等到其他的人都走了,才去帮助周同学?

你认为“好学生”跟“好人”有什么不同?按照阿城的说法,你认为作者有什么看法?这个对文章的情节重要吗?

在故事的结尾,周同学与阿成说 ”我有一肚子要说啊。” 你们认为周同学要说什么? 是不是跟好同学与坏同学分别有关系?

阿成看其他的同学不管周同学的时候,他说这个看法是 “不知天高敌后的一句话。你不管他,你以为他要你管吗?你以为你是谁?” 你们觉得“好同学”真的有这个看法,还是虽然他们知道周同学要帮助但他们只不要帮他?

虽然是比较简单的话题,可是这个故事让我想一想什么到底是好同学,什么是坏同学。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谈故事里的好同学和坏同学的特性,然后谈在大学好同学是什么样的人,坏同学是什么样的人。我同意好同学的特性管他们的态度,但是我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性不一定是他们在上课的时候的态度,可能并是他们下课以后的态度,尤其在大学。周同学为什么只一直当司机?是因为他上课的时候没有最好的态度?可能;学生应该管在学校学到的教育。但是我真觉得我们的生活结果最重视我们学校教育以外的态度,我们在乎不在乎。

在故事尽头里,周同学对“阿成”说话。你们觉得作者(阿成)让我们知道他是故事里人物之一对我们怎么了解故事有什么影响?而且,他是最后说话的人物;这个故事里的人物角色跟他的作者角色有什么联系?我们应不应该在乎?为什么?

〈周同学〉的叙述者好像很愿意给读者关于他的同学们各式各样的几条信息,但是关于叙述者自己的信息比较少,甚至读者也不太清楚叙述者为什么来参加同学们的晚会。你认为折中关于自己沉默的叙述者在故事里提什么作用?他同情周同学吗?到底他那里与他的同学们不同?

当几个同学帮阿成把周同学搬到车上,纷纷告别后,阿成说道: 非常无聊。阿成这样说究竟有什么意思?

叙述者常常用酒来描述周同学,比如: “究竟有多大的酒量”(2页,右边的栏)和“我注意到,周同学的脸都喝青” (二页,右边的栏)。 按照这个描述,你们怎么了解周同学的角色?作者为什么用酒形容周同学?

我还不太清楚,这故事到底是不是作者,阿成,自己有的经历,还是一个他创造的故事?你们觉得呢?为什么?这影响故事里的意义吗?

叙述者好像是故事唯一的对周同学不麻木的人。 为什么?如果他是个坏同学,为什么还愿意帮周同学?好同学,坏同学到底有什么意思?

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