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个人把整篇文章重新修改一遍。发一份电子版给张老师。

2、  每个人从自己的文章中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八个被改正的错误,重新手写一遍。

3、  以上两项功课的截止日期:4月18日 下午3:40。

你认为萧红用她自己的经验写出他的故事《手》吗?她描写王亚明面对的挑战代表什么社会的问题?

叙述者大多数时间用王亚明的姓名来称呼她, 但是在155页的第三段,他却将王亚明说成是 “这黑手人。” 你们觉得 叙述者为什么决定在这里用这个似乎表达没有同情心的称呼? 这有什么意义呢?

你认为作者利用主角的手这个象征来表达什么?你认为作者想代表中国的穷人生活吗?这样的人有什么社会地位?

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王亚明与作者的生活是类似的。比如,两个人都上所女子学校,体验了一个很寂寞的生活。 再说,王亚明从来没说到她的母亲, 好像她只有一位父亲, 跟萧红一样。 我想问的就是, 你们认为王亚明的故事是不是萧红的故事?

王亚明和叙述者的关系好像跟王亚明和其他学生的关系不太一样。你觉得这个不同为什么存在?王亚明和叙述者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我刚在想,王亚明这个名字很普通很普通。王是中国非常普遍的姓之一。“亚”虽然可以指亚洲的意思,但是也可以意味着“低等的”,“明”又意指“明亮”又意指“清楚”、“明白”。我认为萧红写小说肯定对选择用什么名字、细节等等很严谨。那么萧红选择“王亚明”这个名字一定是有原因的。她用这个名字来跟普通中国人做比喻吗?那么,女中学堂里的人代表中国什么?你们觉得这个称呼有隐含的意义吗?

王亚明的父亲第一次来看她的时候(140页),说“干下三年来,不成圣人,也总算明白明白人情大道理。” 最后王亚明却是没成圣人。你们认为她明白了人情的道理吗?什么样的道理?读者们呢?我们从这篇短篇小说获得了一些什么样的对人情的了解呢?

首先,虽然故事里所有的学生都受不了王亚明,但叙述者能算王亚明唯一的朋友。为什么“我”不跟其他的学生一样,对王亚明不友好?其次,萧红为什么不从王亚明的角度来叙述《手》?

叙述和对话中,萧红常用 “呵呵,” “笑,” 等词来描述王亚明。你认为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对你观察王亚明有什么影响?对故事理解有什么影响?

萧红为什么选择在股市里有“我”的人物?有什么用作?故事没有这个人物的话,故事对读者的影响就一样吗?

萧红为什么要把黑瘦的女孩的一个同学当做故事的诉述着?我觉得这又是有怪怪的味道因为她在描述所有的同学对她不好的事情但她而且好像对黑瘦的女孩有同情但她自己也一直对黑手的女孩不友好。你们觉得其他的学生也跟诉述着一样对黑瘦的女孩有同情但没有积极地举措吗?

王亚明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校长却有化石一般透明的手。为什么有这样的对比?如果有特别的意义,为什么用手来说明这个意义?

叙述者给王亚明借《屠场》这个动作在文章中有什么意义?说明叙述者对当时的教育制度态度怎样?而且,借给王亚明书对王亚明有什么影响?

在《手》里,萧红用了很特别的叙述方法。虽然王亚明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但是萧红不用王亚明来叙述这个故事。他也没有用第三人称叙述。反而,他用了一个 “我”,王亚明的一个同学,来叙述了。这个在故事里有什么作用?

在《手》里面,王亚明的生活又难又苦:小孩子对她不好,做好多不客气的事,而且王亚明在家的工作是必须的,让大家都觉得她是什么样的怪物等等。你们觉得她的生活在什么方面是最吃苦的?为什么?她有没有办法改变?

在《手》里面, 萧红用一个特别的写法: 接连的很多相干但不同的故事。 这个写法对《手》有什么有用? 看《手》的时候,你们对这个做法有什么看法?

在王亚明离开的前一天,她费力地把课上所有的信息都记下来了。王亚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她要好好珍惜在学校最后一天吗?或者是她想准备指教她的妹妹吗?

大家好!

又是四个星期过去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课程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二(2/3)。记得我在第一次课程反馈时曾说,我还会做一次后续的课程反馈,以听取大家的意见。所以,我设计了这个问卷调查:

http://www.surveymonkey.com/s/YY7GZNW

这一次,只有四个问题,两三分钟就可以做完了。

良好的沟通是上好一门课的关键之一!

胜利在望,诸位加油!

 

同学们,不好意思,我刚刚发现我没有放我的问题在网站上!

就在下面:

老人相信不相信阿蒼买鱼回家了是不清楚的,因为故事的那部分全部都是对话的。故事的大部分是这样写的,作家为什么用对话来讲他的故事?有什么好处、坏处?

作者写了《鱼》的时候,他不但写了很多对话,而且没有清楚地说谁在说话。他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从故事的开头,阿公一直对啊苍很好。但是他们两个吵架的时候阿公居然生气得很快,去打孩子。这说明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阿公一方面好像很想照顾并保护阿苍 (比如:他叫阿苍 “不要走那边边”; 又对阿苍说 “小心你的手。菅藳是会割伤手的。”; 而且,他常常还安慰阿苍)。 但另一方面,阿公对阿苍非常严格,甚至到带阿苍去做三年多的一个残忍木匠的徒弟的程度。你们觉得这个矛盾有什么意义呢?

阿苍回来的时候,阿公为什么哾“你不要在踏进门”!你认为他太严格吗?

故事的最后,阿仓对阿公的问题 (“把鱼买回来了没?“)表示了又奇怪、又厉害的反映。大家觉得阿仓的反映与他师傅对他的虐待有任何关系吗?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我们这个学期读的故事中,大部分的是从一个小孩子的角度来叙述。我想问两个问题:首先,为什么作者从小孩子的角度来叙述他们的故事?其次,为什么这些叙述者都没有父母?

阿城,只是一个孩子可是他是家长,他的公公不工作,好像没有父母,这个要表达什么?

作者从一个孩子和一个老人的角度来将一个师傅对孩子的虐待,这个有什么文学效能?

我们星期三谈了插叙的叙述方法。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对故事的叙述有什么影响?比方说,为什么黄春明在那么短的故事用了这样的方法?

黄春明在故事里为什么常常把阿公和阿蒼叫做“老人”和“孩子”?你们觉得她要强调这两个主角的年龄差异吗?或者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黄春明写的小说的主题常常是台湾人住在乡土里的生活。 《鱼》告诉我们什么对乡土里的生活的信息。 乡土人有什么看法?相信什么?

小孩子为什么觉得老人以为他在骗他?老人说他完全相信孩子说的话之后,孩子为什么还不相信?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自己很喜欢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因为我觉得回音让读者感到很奇怪和使人不安的感觉。你们觉得黄春明为什么决定故事的词尾会这样?回音为什么让故事里的人物都不说话,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影响,而且在故事里有什么意义?

阿公为什么那么激烈地说“山顶的人那一家不欠山脚的人的钱”呢?(第五页)山顶人和山脚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极为复杂。他们之间的关系之复杂有什么隐含的意思吗? 阿公为什么那么想吃鱼呢?住山顶的阿公一直未能吃到山脚鱼贩卖的鱼这件事有象征意义吗?

根据故事里的事件,你觉得阿苍究竟是不是一位留守儿童呢?要是他是,你会不会改变你对故事的看法?你会更同情他家庭的情况吗?

我想分析的就是旺爷与旺旺之间的关系。旺旺的父母 抛弃了他 以后, 他变成旺爷的负担。 尽管旺爷接受了这个责任, 我感觉他并不爱旺旺。 作者说,每天旺爷需要做三顿饭, 爷需要喂旺旺。 在我看来,给一个孩子做饭是自然的,但是 作者这么些表现旺爷愤慨旺旺。 这个故事的意义是,一个人, 无论是谁,无爱, 就会变成一个幽灵, 所以是一个社会的责任照顾所有的人。

 

通过《哺乳期的女人》,我们可以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现代乡村里的孩子的幼年怎么样。我们可以看有两种母亲的爱情,一个就是为了给孩子物质的东西(屋子、学历、饭)做所有会作的事另外的是无论没有钱跟孩子一起生活直接给他爱。《哺乳期的女人》要说从小孩子来看物质上的东西没有母亲直接的爱情重要。可是读者也知道实际上物质上的东西也很重要。那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社会的情况很可悲。

我认为《哺乳期的女人》不只是一个关于失去社会的传统反而是一出关于破坏当时人性。段桥镇的年轻人废弃在乡下传统生活方式倒反离开儿女、老家求职。他们选择离开家人为了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为了给孩子提供享福。他们以为这样做表现对家庭的爱,其实他们不了解针对家庭机构的损害。父母离开儿女, 让老人生养孩子不仅失去传统,而且抵牾自然。母兽应该养自己的幼兽。并且故事中的“母兽”,惠嫂,表示自然生养的方式,是社会的例外。肯定是不幸。

对我来说《哺乳期的女人》是一个孩子成熟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旺旺失去了小孩子的天真特点。开始的时候,旺旺真是个七岁的孩子,很明显地想妈妈。他看到惠嫂想妈妈的样子就让他意识到他自己的生活缺乏的父母对孩子的爱。由于这个感觉,他做了很天真的事情,咬了回扫的乳房。虽然他是小孩子,而且没有故意的做,但是旺旺的爷爷把他的行为当做坏事。因为镇上的人都拿他开玩笑,他觉得很丢面所以惩罚了旺旺。不过,旺旺没有真正的明白他自己做的事所以被爷爷惩罚以后就改变了很多。那天以来,他变了很害羞,没有以前的小孩子的精神。看到这个悲剧也影响到惠嫂,妈妈的感觉让他疯掉。我觉得这个故事是让读者意识到小孩子的天真的重要。

我们可以从旺爷的话:“不骂不打不成人”来讨论几个问题。有人觉得旺爷的这个反应表示中国培养孩子的传统或者男女性的意味。我同意,都是有关的,但是在我看来,不能推演什么最要的意向。我自己不知道旺爷这样反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毕飞于不是要说一个具体的教训,而是要描述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话说回来,对我来说,怎么最好培养孩子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虽然每个父母都有不同的方法,但是一般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每个情况下,父母思虑最好的惩罚是什么。他们应该考虑很多条件,比如孩子的心理状况,孩子的行为,社会的要求,等等。

我想谈谈“这样一来旺旺被妈妈搂着就有些受罪的样子,被妈妈摆弄过来又摆弄过去。有些疼。有些别扭。有些需要拒绝和挣扎的地方。”这几个句子的意义。母亲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世间最美好纯真的感情;因此,作者用“疼”、“别扭”、“拒绝”和“挣扎”这些很刺耳的词来形容旺旺对母亲充满了爱心的行为的反应,使读者自己也感到别扭与痛苦。这几个简短有力的句子就表达了旺旺的亲生母亲已经失去了给旺旺那种美好纯真的母爱的机会;她只能通过那些“好玩的好吃的。。。。。。与电视广告几乎同步的好东西”给旺旺带来幸福。这也说明了现代化污染了孩子的天真。

旺爷的看法是“不打不骂不成人”。因此,旺旺一做错爷爷就很厉害得打了旺旺。这样给孩子惩罚是非常不合适的。这样的惩罚是很传统,但是已经很落后了。因为爷爷这样打了旺旺,以后旺旺的心理问题会更严重。旺爷打旺旺的时候,他连一句话也没有说。因此,旺旺不知道爷爷为什么打他,他还不明白他为什么做错。再说,惠嫂让旺旺跟糊涂了,因为她想要给旺旺机会再一次咬她。这样,旺旺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的心理就非常糊涂。如果爷爷的惩罚是比较合适,旺旺不会有这样的心理问题。

在最后一段,毕飞宇用“凶悍”和“母兽”这写字来描述惠嫂。我认为这个代表给孩子喂奶汁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而且也强调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文章里,旺爷一直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有钱和饭吃,而且作者利用一个“不锈钢碗”来标志这些东西是不自然的。毕飞宇用“凶悍”和“母兽”这写字来描述惠嫂的原因就是跟这个不自然的感觉来做比较。他想说明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妈妈的爱,不是有钱和饭吃。

 

所谓“不打不骂不成人”,意思就是孩子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才能搞出人头地,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教育孩子的方法。故事中的爷爷也是跟随着这个方法,以为狠狠地打骂旺旺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从这个角度来看,爷爷好像并不是罪人,因为他一直只是跟随着社会败坏的典型教育方式。然而,爷爷掉以轻心,忽略了旺旺日夜想母亲的感情,而无情地责备他,这无言也是不可饶恕的。在我看来,毕飞宇正是利用故事中这个矛盾来表示,要是我们想正面地改变中国小孩子的生活,那积极地改正社会现有的教育上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先用心了解小孩子脆弱的心灵。

我认为《哺乳期的女人》最犯错误的是旺爷。虽然爷爷很体贴旺旺,抚养他,但是旺旺不动脑子地,像动物地吃惠嫂的奶汁表现旺旺也需要爷爷不能提供的东西。可是旺爷只觉得挂不住,不让惠嫂和旺旺见面,不给旺旺机会得到只有妈妈能给孩子的事情。奶汁当然只有妈妈能提供,但是奶汁也代表比较抽象的事情,比如妈妈的爱。毕飞宇通过给读者看旺旺对惠嫂的行为来说明妈妈和孩子中间的关系有基本的,无可代替的方面。

 

在我看来,《哺乳期的女人》不仅是关于现代化的一个故事,也是关于性别角色的一个正文。故事中的男人—— 例如旺爷与那群开低俗玩笑的男人——都是以性或者暴力来理解男性。旺爷一发现旺旺咬了惠嫂就开始抽他的孙子,而且故事的最后惠嫂劝旺爷不打孙子时,旺爷直接以“不骂不打不成人”回答了她。这种养孩子的态度就体现了故事中的一个重点: “男性”这个东西是通过暴力才能达到的。那群开色情玩笑的男人同样地用“性”来理解男性。对他们来说,旺旺的行为只有一个原因,原因就是性欲。由于旺旺是男孩、咬了惠嫂的乳房,因此按照这些男人的低俗数学旺旺就是像成人一样要和惠嫂发生性关系。他们懂得“男性”的词汇中没有“天真”这两个字,却有“性欲”这个概念。

本故事的叙述者好像没有给读者提供任何有关惠嫂儿子的父亲的信息。你们觉得这在故事中起了什么作用和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看来,叙述者之所以不描述惠嫂和她的孩子或她的父母[谁的父母?再看看欧里克的问题:)]的关系是因为他要强调断桥镇亲人的关系有很大的问题。所有的故事里的人物都缺少亲人,比如旺旺缺少他父母,旺旺的爷爷缺少他的孩子,惠嫂缺少她的丈夫。这让读者感觉到镇的环境不自然了,人们不能有普通的家庭关系。

我看《哺乳期的女人》的时候,我自己认为看旺旺[是不是“旺旺爷”?]和惠嫂对怎么[“如何”更好]长大[“抚养”或“教育”]小孩的想法有什么差别特别有意思。旺旺觉得“不打不骂不成人”那个顺口溜是对的,但惠嫂不同意。《哺乳期的女人》提到的很复杂话题之一就是当长大小孩,我们应该比较重视传统还是不太严格的新方法?因此中国文化在多半方面下[多数情况下]坚坚定定[十分坚定]地重视传统,所以我就对中国人写的提这个话题的小说很有兴趣。我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介于”更好]旺旺的看法和惠嫂的看法的之间:小孩需要体验后果,但他们也一定需要被妈妈和别人楼[搂,拥抱] ,体验这样的爱。

虽然《哺乳期的女人》在中国受到很多称赞,但读完以后我发现我不能说我喜欢这篇故事。 这是因为我觉得毕飞宇尝试提醒太多主题比如:什么是合适的惩罚,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性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妈妈的爱应该是什么样的,等等。 因为毕飞宇写的是一个小说,他没有时间真分析和了解所有的问题。 那,我读完以后觉得很糊涂因为我不知道作者总体来说要[“表达”更好]或者提醒什么。虽然作者用很漂亮的词来形容喂奶,我觉得提醒[提出]那么多主题减损[“减弱”好一点]《哺乳期的女人》的成功。

这篇课文让我考虑什么是公平的惩罚。 在我看来,旺旺受到的惩罚未免太严格了。 虽然他咬惠嫂的时候不算“正常”的行为,可是他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严重的结果[“后果”更好]。再则惠嫂是被他咬的,可是甚至她也不生他的气。问题就是为什么旺爷惩罚旺旺惩罚得那么严格。我认为这个情况跟社会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旺旺是旺爷的孙子,所以他的行为跟旺爷也有关。对旺爷来说,断桥镇的人看旺旺的所作所为就觉得是旺爷教他的。无论这个是不是真的,旺爷还觉得非常丢脸了。可能在中国比较传统的社会中,惩罚跟面子有密切的关系[非常深刻精彩的分析!!!]

 

« Previous Page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