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文一问


同学们,不好意思,我刚刚发现我没有放我的问题在网站上! 就在下面: 老人相信不相信阿蒼买鱼回家了是不清楚的,因为故事的那部分全部都是对话的。故事的大部分是这样写的,作家为什么用对话来讲他的故事?有什么好处、坏处?

作者写了《鱼》的时候,他不但写了很多对话,而且没有清楚地说谁在说话。他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从故事的开头,阿公一直对啊苍很好。但是他们两个吵架的时候阿公居然生气得很快,去打孩子。这说明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阿公一方面好像很想照顾并保护阿苍 (比如:他叫阿苍 “不要走那边边”; 又对阿苍说 “小心你的手。菅藳是会割伤手的。”; 而且,他常常还安慰阿苍)。 但另一方面,阿公对阿苍非常严格,甚至到带阿苍去做三年多的一个残忍木匠的徒弟的程度。你们觉得这个矛盾有什么意义呢?

阿苍回来的时候,阿公为什么哾“你不要在踏进门”!你认为他太严格吗?

故事的最后,阿仓对阿公的问题 (“把鱼买回来了没?“)表示了又奇怪、又厉害的反映。大家觉得阿仓的反映与他师傅对他的虐待有任何关系吗?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我们这个学期读的故事中,大部分的是从一个小孩子的角度来叙述。我想问两个问题:首先,为什么作者从小孩子的角度来叙述他们的故事?其次,为什么这些叙述者都没有父母?

阿城,只是一个孩子可是他是家长,他的公公不工作,好像没有父母,这个要表达什么?

作者从一个孩子和一个老人的角度来将一个师傅对孩子的虐待,这个有什么文学效能?

我们星期三谈了插叙的叙述方法。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对故事的叙述有什么影响?比方说,为什么黄春明在那么短的故事用了这样的方法?

黄春明在故事里为什么常常把阿公和阿蒼叫做“老人”和“孩子”?你们觉得她要强调这两个主角的年龄差异吗?或者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黄春明写的小说的主题常常是台湾人住在乡土里的生活。 《鱼》告诉我们什么对乡土里的生活的信息。 乡土人有什么看法?相信什么?

小孩子为什么觉得老人以为他在骗他?老人说他完全相信孩子说的话之后,孩子为什么还不相信?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自己很喜欢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因为我觉得回音让读者感到很奇怪和使人不安的感觉。你们觉得黄春明为什么决定故事的词尾会这样?回音为什么让故事里的人物都不说话,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影响,而且在故事里有什么意义?

阿公为什么那么激烈地说“山顶的人那一家不欠山脚的人的钱”呢?(第五页)山顶人和山脚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极为复杂。他们之间的关系之复杂有什么隐含的意思吗? 阿公为什么那么想吃鱼呢?住山顶的阿公一直未能吃到山脚鱼贩卖的鱼这件事有象征意义吗?

根据故事里的事件,你觉得阿苍究竟是不是一位留守儿童呢?要是他是,你会不会改变你对故事的看法?你会更同情他家庭的情况吗?

一)旺旺的爷爷为什么说:现在的中国女人不行的,没水分,肚子让国家计划了。在这个句子里,《肚子》有什么意思? 二)你们觉得营养奶湖,那样科技做的营养可以让人们更健康?还是太危险了吗?你自己吃什么东西?你们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还是放味道,方便放在第一位?是一种平衡吗?

在《哺乳期的女人》最終行中,惠嫂為甚麼對召集的群眾吼道?斷橋鎮的群眾對故事結果有甚麼影響?

本故事的叙述者好像没有给读者提供任何有关惠嫂儿子的父亲的信息。你们觉得这在故事中起了什么作用和有什么意义呢?

你们觉得旺爷听到旺旺咬了惠嫂的乳房以后的反应怎么样?你觉得打孩子是很合适的惩罚吗?而且,他对惠嫂的行为好不好?

我们上课的时候提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什呢?旺旺的爷爷在故事最后的部分还在惩罚旺旺。好像旺爷很严格,但是他的残酷能不能算爱?他只在保护旺旺吗?

我们知道旺旺被惠嫂的奶汁吸引住,但是惠嫂也对旺旺很亲切,旺旺好像也吸引她。惠嫂已经有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这样被旺旺吸引住?  

我也不太明白故事的结尾。我看故事的第一部分的时候,我以为旺旺咬惠嫂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最不高兴的人就是旺旺。旺王决定不哺乳是在我们的意料之外的。他这样做让惠嫂非常伤心。为什么?这个故事很好的描述孩子想念父母的感情。同时,我们可能也要好好地看妈妈对孩子的感情。

《哺乳期的女人》是个关于经济化与传统之间冲突的故事。 按照故事的最后,你们觉得哪一方面是更强健的?而且,小村不良的流言蜚语是属于哪一组,现代化还是传统?终于,哪一个是带来最不好的影响?

毕飞宇在文章的第一段说“断桥镇的年轻人沿着水路消逝得无影无踪,都来不及在水面上留下背影。”你认为这个跟故事的情节有什么关系?  

我不懂这个故事的结尾。 惠嫂在跟谁说话? 他们不懂什么?

在故事里的最后一段(第二十段)作者用了“母兽”和“凶悍异常地吼”来形容惠嫂,为什么?有什么意义?

我要问的是作者用乳房要表现什么?他用很多字描述毁嫂的乳房这有什么作用?再说,你们猜到了最后毁嫂的行动吗?你们对她的行动有什么反映,对镇人的反映要说什么?

我们今天上课的时候谈在第一页“那时侯奶奶还没有埋到后山去”的一句话,谈这句话为什么用“埋”,不用“出事”。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在第七页毕飞宇写了”人们看见惠嫂拍门的样子就知道旺旺这小东西又‘出事’了。” 你们认为毕飞宇为什么决定这次用“出事”?第七页的跟第一页的有什么差别?而且“出事” 为什么还在引号里,有引号的字和没有引号的有什么差别?

旺爷跟惠嫂谈话的时候说,“我从来都没有和他说过那些,从来没有。 都是现在的电视教坏了”。你们对他说的有什么看法? 他说的有道理吗?现代的电视和电子仪器对小孩子有什么影响?带来好处吗?弊病呢?

你们对旺旺爷的观点:“不打不骂不成人“ 有什么看法?

为什么只有惠嫂才理解旺旺的呢?是因为她是个母亲吗?但旺旺无法承受惠嫂的恩惠因为她不是旺旺的妈妈。 可是旺旺的妈妈也给不了他奶吃。旺旺要永远缺乏有母亲的感觉吗?你们觉得惠嫂怎么能帮助旺旺呢?

惠嫂被汪汪[旺旺]攻击后,情绪正处于低落和受惊的状态。然而,当村里的人们拿惠嫂的情况来开玩笑的时候,在她心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虽然惠嫂也笑了,可是她心里真的觉得这只是一场误会,值得一笑吗?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利用埋伏笔这样的文学写法来提起同性恋的题目?你认为这个跟中国的保守文化有关系吗?

巴金说小厮,“并不聪明,因为他跟我说过许多话,对我说过许多故事,题目却只有一个,就是,‘母亲’。”他这样说,似乎小厮那么天真,他完全不知道他谈他的妈妈让巴金羡慕他。你么认为什么呢?对我来说,小厮可能知道虽然他的社会地位比巴金的低,但是他有的妈妈就是巴金一辈子都缺乏的一个宝贝,故意地让巴金妒忌他。

在《第二的母亲》这个故事中,巴金提出关于家庭之间关系的问题。那个叙述者说他觉得婶母很可怕,不太喜欢她。但是他似乎很喜欢所谓的妈妈,大概是因为她对他很温暖,很友好。我想知道,巴金觉得谁更重要,严格的父母还是体贴和温暖的父母?虽然父母对孩子很同情对孩子的心理大概有好处,但是也有坏处。关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什么样的关系是最理想的?最有益的呢?

透过这位婶婶悲哀的经历,巴金正在批评这个世界的不义。然而,巴金也利用这个故事来显示并攻击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您门觉得最受巴金疼很的是什么?而他所疼很的制度究竟是不是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呢?

我还是不太清楚,你觉得那个女性到底是不是作者的妈妈吗?那个女性有的时候好性认识那个小孩子但是有的时候好像不认识。

其實,我讀完了這篇小說跟康元山有一樣的反應,我也不懂為什麼第   二到第六個討論題都跟“同性戀”這個題目有關係。敘述者憐憫    他“第二的母親”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她得跟男性睡覺﹐而是因為她   做別人的玩偶才能掙點錢過日子。所以﹐我很好奇﹐想知道﹐現代的   中國人讀這篇小說時一般會把它和“同性戀”聯係在一起嗎? 為什麼?     巴金寫這篇小說的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呢?

巴金在故事里最后的部分不让我们知道“第二的母亲”终于有什么样的生活。 巴金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加上一个更深的意义吗?

记者透露婶婶实际上是一个男的以后还用“她” 来称呼“婶婶”。 为什么? 记者是不是让人们注意中国的同性恋的亚文化?

虽然文章的‘我’知道戏子不是一个女人、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照顾他的人,但是在‘我’看来,戏子就是他的妈妈。那为什么只见她一次以后‘我’就觉得戏子是他生活里的真妈妈?

关于这篇文章另我一点惊讶的是,同性恋者这个题目不是文章主要的话题,而且“第二的母亲”的叙述者不判断他第二的母亲,反而对她很有同情感。 大家觉得文章是关于同性恋还是关于人类?而且,叙述者对同性恋的态度与咱们的有什么区别?

故事里主角的婶母是个很严肃的人,没给他带来任何温暖“妈妈”的感觉。然而,跟主角没有什么亲戚关系的第二个妈妈却对他非常地好。他在新妈妈拥抱里找到了从婶母没得到的温暖。那么,过世的婶母的一些财物搬到新妈妈家里有什么象征的意义吗?叔父的笛子跟琵琶在新母亲家里有什么其他的内涵吗?

故事里的“妈妈”对小孩子一定有好的影响,让孩子的生活快乐了。你们觉得小孩子对妈妈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也让她的生活快乐吗?

大家觉得妈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妈妈需要是女性吗?用另一句话说你们觉得故事里的“孤儿”的新的“妈妈”算是妈妈吗?为什么?

你们是不是觉得一些伏笔太明显了吗?你猜得到结果会怎么样吗?

我有两个问题: 1。他的哥哥道歉的时候,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好像他完全记不得他们交的时候,他的哥哥折断他的风筝。他真的不记得吗? 2。哥哥发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时候,他的心充满了悲剧。他说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把他的弟弟的风筝坏了,因此它为他的弟弟难过。是不是也有其他的原,他为自己和自己的儿童也难过?

在昨天的課上﹐張老師給我們解釋了“沒出息”這個詞﹐說是跟每天都玩著﹑笑著﹑吃著糖﹐做這樣所謂的無效益的事有關係的一個概念。因此﹐我覺得童年本身與“沒出息”這一概念是分不開的。換一句話說﹐如果沒有游戲﹐沒有玩意兒﹐沒有閒暇﹐這還能說是童年嗎?–我想不可以吧。 所以﹐我的問題就是﹐魯迅是不是想通過這個動人的故事批評“沒出息”這個概念並且主張童年的尊嚴與重要性?

在我看来, 故事中的哥哥是一位特别自私的人。他告诉我们他践踏了他弟弟的风筝因为这是一个没出息的玩艺儿, 但是我觉得是因为他熟不了看他弟弟那么高兴。更让哥哥生气是 他 去过弟弟的宽恕的时候发现弟弟完全忘却了这个事情。 这说明 哥哥只会想自己。 这个故事非常挖苦, 本来哥哥怕他弟弟没出息,但是实际上 是他才没出息。 你们同意吗?

« Previous Page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