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7, 2011
作者写了《鱼》的时候,他不但写了很多对话,而且没有清楚地说谁在说话。他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我同意唐爱琳的看法。再加上,我认为黄春明利用很多对话来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就是强调孩子和老年人之间的不同。《鱼》那篇文章的主题就是主角的成熟过程——因为他现在会骑自行车,所以他想给他亲戚展示一下。不过,主角是很天真的:他认为虽然他没有带鱼,但是买过鱼还算是可以的。老年人是相反的,而且从文章里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人物的主要不同:老年人很讥诮。特别是他对主角没有带鱼的挫折感,而且他对骗人的恐怕。
我觉得唐爱琳说得很好,我也觉得作者想要让这个故事自然一点。再说,作者想强调人物的关系,不是他们自己的身份。
-黎蔼碧
我觉得黎蔼碧问的问题很好因为我看《鱼》的时候,我也一开始看就发现我不太清楚谁在说话。我自己认为作者用这样的手法为了让故事简单一点,让读者主意什么是比较重要的:不是哪个人物在说话,就是人物说的话有什么内容。这样可能让读者忘掉他在看短篇小说,也让读者比较容易地想像他真的在。而且,虽然依我看这个故事有一点难确定谁在说话,但是作者一定还给读者够多暗示,比如人物的说法,反映,和提的题目。我们有一点糊涂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中文不是我们的母语。
唐爱琳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2023 中国现当代小说.Provided by WPMU DEV -The WordPress Experts Theme: Connections by www.vanillamist.com. Hosted by sites.middlebury.edu
April 3rd, 2011 at 9:38 pm
我同意唐爱琳的看法。再加上,我认为黄春明利用很多对话来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就是强调孩子和老年人之间的不同。《鱼》那篇文章的主题就是主角的成熟过程——因为他现在会骑自行车,所以他想给他亲戚展示一下。不过,主角是很天真的:他认为虽然他没有带鱼,但是买过鱼还算是可以的。老年人是相反的,而且从文章里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人物的主要不同:老年人很讥诮。特别是他对主角没有带鱼的挫折感,而且他对骗人的恐怕。
March 22nd, 2011 at 9:01 pm
我觉得唐爱琳说得很好,我也觉得作者想要让这个故事自然一点。再说,作者想强调人物的关系,不是他们自己的身份。
-黎蔼碧
March 22nd, 2011 at 2:18 pm
我觉得黎蔼碧问的问题很好因为我看《鱼》的时候,我也一开始看就发现我不太清楚谁在说话。我自己认为作者用这样的手法为了让故事简单一点,让读者主意什么是比较重要的:不是哪个人物在说话,就是人物说的话有什么内容。这样可能让读者忘掉他在看短篇小说,也让读者比较容易地想像他真的在。而且,虽然依我看这个故事有一点难确定谁在说话,但是作者一定还给读者够多暗示,比如人物的说法,反映,和提的题目。我们有一点糊涂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中文不是我们的母语。
唐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