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以为一定要把什么都想清楚了才能动笔,现在明白了,其实动笔的过程也是摸索的过程,没有摸索,是永远也想不清楚的。所以,周末开始动笔。
明天有四个小时的课,还有两个小时的class observation,估计可能没时间做别的了。周五争取完成语料采集工作。
周六、周日两天把数据分析做完,我是说初步的框架。因为有了初步的分析结果,就知道文章的第一部分(理论介绍)需要哪些理论了。
周一开始动手写报告。
初步写作计划
一个实质性的研究障碍
最近突然意识到把《蜗居》当成唯一的原始语料来源不妥。因为,表面上看,来自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招呼语似乎很有覆盖性与代表性,但实际上这些招呼语很可能都出自编剧一人之口。换句话说,那些招呼语不过都是编剧一个人的语言习惯。我不能只根据对一个人的语言习惯的研究就下结论说“据我观察,中国人的打招呼的方式是这样的……”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学期的报告,没有时间和机会做太深入的研究,但问题是,如果我的论据缺乏说服力,纳闷论点有没有东西支撑了。
我必须想个办法。
集思广议&集思广益
周四的小组讨论收获很大。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总会有不同的结论。研究,就应该尽量多角度地看问题。
大家对我的“烤”问的确很有帮助,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比如搜集材料的方法。说到这里,我又想到我应该在网上找找近期有没有关于礼貌策略的调查性文章,看看大家实际上是怎么打招呼的。我已经试着用北大语料库搜索了一些问候方式,但从数量上来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所以,我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先确认在大陆,国人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打招呼的。这是理论之本。
期末论文初步设想
读了一些研究性的文章,发现说的都很有道理,但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还是个问题。所以,我希望我的论文能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接受戴老师的建议,进一步缩小论文的讨论范围,目前仅限定在“问候”这一个方面,而且是面对面地“口语式问候”。
研究思路:
1、先确定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如学生不会打招呼);
2、穷尽式列举打招呼的方式;
3、将这些打招呼的方式分类(可以以对话发生的场合分类,也可以以对话人之间的关系分类);
4、利用已有的理论分析这些问候策略存在的原因及特点。
5、设计具体教学措施,使用问候策略。
写作步骤:
与“研究思路”中的步骤逆向而行:4、3、2、1、5
嘴唇服务(lipservice)
这个英文词很难翻译,大意就是好听的废话。
很奇怪,中国也有这个现象,但没有一个贴切的词语表达这个意思。
“空头支票”强调的不兑现的承诺lipservice没有。
“空话”、“废话”强调了空,但没有lipservice的“好听”的成分。
“甜言蜜语”强调了好听,却没有“空”的味道。
不可翻译的词太多了。T&I的人竟然不会绝望,奇怪!
礼貌研究的教学应用
这是我最近的一个困惑。
看了一些文章之后,发现理论方面已经有不少成果了,问题是,研究应该最终落实到实践上。我们怎么把这些研究结果应用到教学中呢?
我想,我应该早点发现一个应用的突破口。目前的一些想法只是:
1)我自己在使用英语的时候,不知道如何礼貌而正式地提出请求或委婉拒绝。但,这个是以英文为TL的,可能可以作为案例分析,但似乎与中文教学联系不够直接。
2)中文教学中,委婉语的领域似乎涉足的人不多,除了几本功能语法的教材。也许,这个应该是我的具体方向。
结论:我应该在一个月之内完成基础理论的积累,然后及时转向应用。
intranslatability (不可译性)我发明了这个词!
语言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东西。
有的时候,它是无法翻译的。中国人理解的”歧视“跟美国人理解的”discrimination”或者“prejudice” 是不一样的。同样,你也很难从中文的”安全“与”保护“的差别感受到”safety”与”security”的不同。
因此,如果你想了解一个文化,必须学会她的语言,否则,仅仅依靠翻译,你永远无法接近那个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