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承认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下面是我收集/听到的一些在学生们中的一些中文口语表达方式,我觉得很好玩:
1. Cheers 朋!
2. 谢s = 谢谢
不能不承认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下面是我收集/听到的一些在学生们中的一些中文口语表达方式,我觉得很好玩:
1. Cheers 朋!
2. 谢s = 谢谢
I suggested a student to write journals to increse her ability to put thoughts into words. However, I think the student is too busy to try it. Nonetheless, we are trying something new to increase her listening ability. During our SA section, she volunteered try it out the first time. That’s how we did this activity. Thanks to the effort that some teachers have done, a Chinese movie breaks up into many small, about 2min clips, including the sound-only version and the sound+image version.
When we start the activity, we first listen to the sound-only version clip twice. During this time, she is allowed to jot down some notes, that will help her to remember what was going on in this clip; who was/were involved; were there any problems/argument; how did they react/solve; how were their emotion, etc. I asked her to do such exerciese was trying to make her feel more confident and confortable of the thinking pattern. Because during the real listening test, students are only allowed to listen the video twice, and then answer three-four questions. I think getting the main idea first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them to do. After listening to the sound-only version clip, i usually discuss the above questions with her. Sometimes, if the clip is too hard, we will go back and break the sentences down. But, amazingly sometimes she got the whole concept perfectly. After the dicussion, we will play the other version of the clip with sound+ image. The video has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We try not to explain each sentence, but if there is something she still wants me to go over, I would still love to do so.
We have been doing this activity for few days. The student is highly motivatived and very interested in doing this activity. I hope it will help her in the long run.
尽管中文是我的母语,我还是每天都在学生的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生词,语法,还有表达方式。我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有一些词语我从没在中国用过,却经常出现在美国文化里。当美国学生问及这些词如何用中文表达的时候,我也还是得思考思考。比如:
1. Tracking number of a package 包裹追踪号码
结束了三天的全浸式教学,我在学生身上,其他老师身上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样一个全中文的环境给了一些学生大展身手,发掘潜力的机会,不幸的是,这 也是某些学生发现缺点不足,失去信心的不祥之地。总的来说,他们都得到了一些锻炼吧。
在我看来,大多数学生最为突出的不足之处应该在于无法把想法清楚,清晰地用中文表达出来。当然,我当年学英文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觉得这 是一个非常时期,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时,脑中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中文,但是还不是连贯的。它可能只是一片一片的。所以在说中文的时候,脑子要花最大的精力 去把这些只言片语组织起来,而同时,英文也有可能是不是地打断中文的思路和组织。结果,脑中是混乱的,交结的。但是,我相信这只是阶段性的问题,只要冲破 这道难关,接下来的路将会是明朗的康庄大道。可能,有一天就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以前好像就有。
就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了一位学生写日记。我也不晓得自己是怎么想到的,可能是受惠于当初Mr. NG 吧。我记得当年他就要求我们写日记。怎么说呢,后来想想确实有帮助。首先,写日记是写自己的事,自己的感觉,所以思路是清晰的。然后,就是如何把想法用文 字表达出来。虽然不是用嘴说,但是我觉得当我们在写日记的时候,是用心来说的。所以说,写日记其实有锻炼到说,写,而最重要的是理清思维。我希望这 对她会有帮助。
其实,我觉得三天,就三天根本没法锻炼到太多的东西。有些活动太形式化,而且太不符合现状。因为他们平常练习的口语大多都针对口语考试,所以猛然让他们去讨论,选举,辩论,我认为这不太现实,也太有难度了。
这几周工作下来,渐渐开始对学生的程度,背景,个性有些了解. 总的来说,他们都很努力用功,然而在程度上还是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得快,一说就会,而且还能马上学以致用,但是有些学生想做到这点还比较难.对于这些学生,我非常希望能帮助他们.
目前最大的任务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听力.他们的听力材料比较难,因为都是从中文新闻网上得到的真实语料.有些广播人员说话的速度很快,有些采访还带有很重的地方口音.这就让听力变得更难了.
我觉得这是时间的问题.就像我当初学习英文一样, 一开始听不懂广播的内容,看不懂报纸,可是现在好多了,大概能听懂看懂90%. 当然,这跟我一直在学校,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学中文才一年,所以有困难,有问题是很正常的.我当然能理解体谅.相反的,我觉得他们已经学得很好了.
不过面对将要到来的考试, 他们在短时间内的提高是迫在眉睫. 如何能让他们提高听力呢? 我现在的建议只能是”听主要大意,不要一边听一边翻译成英文.” 可是,说得容易,想做到却很难.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每每赶不上公交车后,一边懊恼,自责,气急败坏,一边愤愤不平地徒步往30分钟以外的办公室走去。从上几个礼拜来看,一个礼拜5天,我至少3天赶不上公交车。这到底为什么呢?我深刻得反思了一下,归纳的原因如下:
第一,三人一厕的不便。通常情况下,我们三人几乎同时起床,当然得争着强卫生间咯。虽然有一个舍友直到9,10点才有课,她也还是这么早起来。当然,这是她的习惯,我们也不好说什么。我是觉得换成我,我至少稍微会错开点时间,不会挤着凑热闹。另外,有个舍友有时喜欢在早晨洗澡,单独暂用了卫生间长达10-15之久!我心急如焚的情绪,应该不言而喻了吧。当然,这也是人家的习惯,我还是不好说什么。只能用《老大的幸福》里的话说,“我自己调调”。不是调得更早,因为我已经很早了,而是调晚了将近20分钟。奇迹发生了!虽然我还是会被吵醒,但是至少我不用处心积虑,或焦急地等待使用卫生间了。哈利路亚!!!
第二,早饭的繁琐。之前每天早晨,我都为自己煮一晚燕麦粥。虽然煮的过程不长,可是得把它放凉,然后再吃。这个过程其实也挺费时间的。那怎么办呢,总不能不吃早餐吧。当然不行。我只好在调调啦。上个礼拜日,我煮了一大锅粥,有红豆,绿豆,薏米,红枣等等。到了早晨,我只要热一下就可以了。省了不少时间。哦,我还做了Muffin,所以早餐吃得很舒心。
第三,侥幸心理的作怪。在MIIS上课的时候,坐公交车一次都没迟到,因为我知道如果迟到了这一趟,就的再等上一个钟头,或则打的去学校。而现在呢,我的浅意识明白就算我赶不上公交车,走路也能到,就当运动好了。因为有了这种想法,所以时间观念就不是特别强。
综上所述,结论是再调调,再调调。
平生第一次感到没有网络的无助和无力。来工作将近三个礼拜,直到昨天才能上网。没有网络,我像极了被五花大绑之后的螃蟹,就算用尽浑身解数也动弹不得。在班上,每次要用到材料,听力的时候,总得麻烦学生。回到办公室以后,第二天上课要用的材料也没办法找,只好回家以后做,然后第二天早晨,借其他同事的电脑打印文件。咳,真的很麻烦,很痛苦!还好的是,没有耽误什么,一切顺利。
我深信凡事总有好坏两面。在没有网络的日子里,我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准确地说,应该是小说。刚刚看完了 Shanghai Girls,感觉到了那种生活的无奈和辛酸,但又总是有希望,有盼头的。我还是乐观点吧!
在普通情况下,长着一双耳朵就是来听声音的,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我说的“会听话的耳朵”其实指的是懂得分辨好坏,听得进别人善意劝告的耳朵。有了这样聪明的耳朵会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举个例子来说,在这两个礼拜接触的十几个学生里,就有一位听不进别人意见的学生。他的语言能力完全不是问题,出问题的是他的态度。总是一副唯我独尊,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姿势和口气,然后问一些跟学习完全不搭调的成语,俗语的意思。似乎是为了显示他的与众不同和“博学”。虽然我们鼓励学生学习课本外的生词,但是那应该是建立在对目前知识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要不然,就会有避重就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最要命的是他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仍然一意孤行。
我想这种膨胀,不谦虚的态度是一块阻止我们不断学习,前进的大石,就算有再大的潜力也无法发挥出来。因为一个蒙着自己耳朵,眼睛,思想的人能走多远呢?
这个礼拜我的报告内容是有关“缘分”的期末大纲。在跟戴老师谈话之前,我虽然已经在语料库上找到一些有关缘分的句,词,但是我的头脑里还是没搞清楚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与戴老师讨论完之后,我感觉豁然开朗,似乎找到了方向。我们一起分析了在不同情况下,缘分的不同概念和含义。 比如说缘分有长短,深浅,大小,远近(开始,结束)的概念。它还用来表示时间,空间,情感,和关系。因此缘分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概念。我们总结缘分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使人与其他事物产生感情/关系的一条无形的纽带。这里人与其他事物可以指人和人之间,人和地方之间,或者人和动物之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缘分像风一样琢磨不定,也像云一样变幻无常。
我想我下一步的任务是寻找一种办法然外国学生明白什么是缘分,这有点儿难度… …
这个礼拜口头报告的内容是“感情”。在做口头报告之前,我有种激动兴奋的感觉,从课堂表现来看,我觉得还可以,就是时间掌握得不够好。总的来说,我想说明的是中西方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同。相比之下,西方人更善于用言语来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东方人则含蓄地把感情放在心里,或化做行动来表示。因为有时直接的言语会让对方感到不适、尴尬,从而有可能破坏彼此的关系,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在昨天的小组会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就是张凯提到的应该把所教的(语法)点利用语境联系贯穿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学生觉得学锝有意义,有用途。要不然,学生无法记住零碎的知识点。还有就是阎老师和戴老师强调的授人以渔教学方式。可是我觉得对于新老师来说非常难,请问老师有什么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