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这部电影的故事和意义跟北京的社会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它英文名字是“Beijing Bicycle”,意思就是“北京单车”。 依我看,这个英文名字很合适,因为这部电影的故事在北京,才有那么大的意义。如果这部电影在美国的话,小坚和阿贵的单车问题就会好像很奇怪。我们上课的时候讨论过单车在中国有什么样的符号意义。在中国,单车不但代表自由和一种交通工具,而且也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甚者有的人靠单车来生存。 但是在美国,单车没有一样重要的地位,因此从一个美国人来看,他们那么重视单车没有道理。换句来说,观众了解北京的文化才能真正地同情故事里的人物。

《十七岁的单车》这部电影的情节跟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两个题目有关系。小坚和阿贵都不是很有钱的人,因此有很多关于钱的问题。你们认为电影情节为什么也有邻居女佣的这部分?

阿成说,一个人有一次告诉他,“麻木比机警更厉害。”你们认为呢?阿成为什么等到其他的人都走了,才去帮助周同学?

萧红为什么选择在股市里有“我”的人物?有什么用作?故事没有这个人物的话,故事对读者的影响就一样吗?

同学们,不好意思,我刚刚发现我没有放我的问题在网站上! 就在下面: 老人相信不相信阿蒼买鱼回家了是不清楚的,因为故事的那部分全部都是对话的。故事的大部分是这样写的,作家为什么用对话来讲他的故事?有什么好处、坏处?

我也不太明白故事的结尾。我看故事的第一部分的时候,我以为旺旺咬惠嫂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最不高兴的人就是旺旺。旺王决定不哺乳是在我们的意料之外的。他这样做让惠嫂非常伤心。为什么?这个故事很好的描述孩子想念父母的感情。同时,我们可能也要好好地看妈妈对孩子的感情。

对我来说,张老师周三上课的时候提出的“家庭”问题很有意思。在《第二的母亲》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三个人物都缺乏家庭的一部分。 叔父没有太太了,因此他找那个姨太太,送给她以前的太太的东西。“我”没有母亲了,因此把叔父的姨太太叫做“妈妈”。姨太太很久没有见她的弟弟了,因此她愿意照料“我”,抚摸着和抱着他。 乍一看,他们都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好像是个典型的家庭。但是,他们都不能完全代替其他的人缺乏的家人。 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故事结束的时候,他们三个人都不在一起了。故事的结束[结尾]让我很难过,因为看故事的时候,我希望他们都能一起生活。但是,他们三个人一起做个[组成的]家庭一定不会受到[被]社会的欢迎[接受]。

巴金说小厮,“并不聪明,因为他跟我说过许多话,对我说过许多故事,题目却只有一个,就是,‘母亲’。”他这样说,似乎小厮那么天真,他完全不知道他谈他的妈妈让巴金羡慕他。你么认为什么呢?对我来说,小厮可能知道虽然他的社会地位比巴金的低,但是他有的妈妈就是巴金一辈子都缺乏的一个宝贝,故意地让巴金妒忌他。

关于人民的平等,中国思想跟美国思想相反。美国的思想就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然而中国社会地位没有什么平等的感觉。中国的思想在《风筝》这个故事里非常明显。文中的哥哥认为因为他比他的弟弟大,所以他负“教训"弟弟的责任。因此,他发现弟弟在做风筝的时候就折断了风筝。他不但没有留心弟弟难过不难过,而且认为无论弟弟难过不难过,哥哥做的事都是正确的,因为都是为了弟弟做个好人,不做个没出息的人。只要看这个故事的第一部分,就能了解兄弟的关系不平等。但是看完故事以后,读者发现哥哥和弟弟的角色是跟原来的完全相反的:因为弟弟不记得风筝的事情,所以哥哥不能受弟弟的宽恕,得一辈子有沉重的心。现在,弟弟对哥哥的影响是最大的了。

我有两个问题: 1。他的哥哥道歉的时候,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好像他完全记不得他们交的时候,他的哥哥折断他的风筝。他真的不记得吗? 2。哥哥发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时候,他的心充满了悲剧。他说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把他的弟弟的风筝坏了,因此它为他的弟弟难过。是不是也有其他的原,他为自己和自己的儿童也难过?

大家好! 明天见! -葛凯玲